巴納姆效應(巴納姆效應的廣泛句子)
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巴納姆效應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巴納姆效應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巴納姆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巴納姆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#我要上頭條##心理那點事兒#
如果老板對你說:你很聰明。
你是什麽感受呢?
可能很開心、自信、有力量,或許還有對未來前途的點點遐想。
但如果老板對你說:能記得帶鑰匙,你很聰明。
你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?
假如女友對你說:你真壞!
你是不是有點小得意、小欣喜,感覺自己要把她套牢了。
可如果女友對你說:鞋帶被你踩掉了!你真壞!
你還有如前所說的小得意嗎?
為什麽會這樣?
同樣一句對你的評價,加點小前綴,就感覺如此不同!
這涉及到一個心理學效應—“巴納姆效應”。
巴納姆效應:人們都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種信息的暗示,從而導致自我知覺出現偏差,總是認為一種十分籠統的、一般的人格描述就十分準確地揭示並概括了自己的真實特點。
巴納姆效應源自魔術師肖曼・巴納姆,他曾評價自己表演:“我的節目之所以這樣受歡迎,是因為在節目中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成分,所以每一分鍾都會有人上當受騙。”
心理學家曾做實驗驗證了巴納姆效應。他們要求參加實驗的人,在專業人格測試結果和一份十分籠統的人格描述中,選擇一份更適合自己的格描述。結果所有參加實驗的人無一例外地選擇了那份比較籠統的人格描述。
這個實驗揭示:人們總是傾向於相信一個比較籠統的、一般的人格描述,而那個真正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格描述卻無人問津。
巴納姆效應給我們的啟示:人們在日常生活中,總是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最了解自己,而且相信自己能對處境做出準確的判斷。但事實並非如此。
人們總是很容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幹擾,從而受他人思路的牽引,用他人給出的外在標準來衡量自己,因此,常常導致對自身的一個不正確的認識。
想想小時候——
爸爸輔導作業的時候對你說:你怎麽這麽笨!
媽媽笑著擰擰你的臉:真乖。
人們總認為自己最了解自己了,其實不然,自我認知的道路還很長。終身學習,實在是終身的自我認知。
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認識,也是立足於社會,走向成功的基本出發點。
《孫子ⷨ쀦》中說:“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”,所謂的“知已”,即是充分地認識到自身的實力所在,自我定位明確,明晰自己的優勢和缺點,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非薄。
如此,無往而不勝。
認識真實的自我非常重要,當然也有方可依:
辯證地看待自己
既看到自己的長處,也認清自己的不足。
學會揚長避短:優勢要物盡其用;弱勢需善加保護,盡量改善。
優勢不自傲,弱勢不自哀。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。
客觀地看待自己的短處
對自己不能“一葉障目”,有短處不代表一無是處。
分析自己的弱勢盡可能冷靜與客觀,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全麵看問題有利於客觀解讀。
他人的議論和評價,需要理的分析與判斷,善用魯迅的“拿來主義”,批判、繼承、借鑒並舉,積極地去吸納那些對我們自身有益的指導與意見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